人民网讯 10月28日,在全国第五个法定老年节到来之际,第三届中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高层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共同主办,旨在贯彻学习十九大重要精神,推动中国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徐科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同志的贺信。贺信中希望“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养老服务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和新判断,围绕影响和制约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讨、相互交流,为推动我国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贵州省副省长陈鸣明在致辞中表示,养老服务业是涉及人民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近年来,贵州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安排,抢抓“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机遇,加快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我国阔步现代化强国的号角,也开启了新时代民生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对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老有所养已经成为民生七有之首,养老服务正在成为民生五难之最。他指出,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总量供给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专业护理人才不足以及现代性和传统性结合困难等五大问题,从而急需形成相关共识,科学、全面、积极地应对人口老龄化。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江丹在主题报告中表示,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团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协助政府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事业发展中心在总会党组的关怀和指导下,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总体要求,贯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老龄工作方针政策,秉承宗旨、牢记使命,积极探索红十字会参与养老服务工作的职责和定位。一是实行“医养护”一体化,探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二是关爱贫困失能老人,探索帮扶特殊困难老人办法。三是举办专业人员培训班,探索提升养老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方法。四是试行“互联网+养老服务”,探索智能化养老发展路径。五是举行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探索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机制。
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世平在发言中指出,养老事业是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其中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要区分对象、细分需求。需要区分不同年龄、不同收入老年人的需求,从而准确定位;要区分老人的安养需求、健康需求、精神需求、交往需求、价值需求。从事养老服务要走近老人、理解老人、读懂老人,养老机构要推动供给侧改革,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陈俊宏在发言中就推动养老服务业的更大发展谈了四点看法。一是认真学习贯彻好中央关于老人养老的指示精神,是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大发展的根本前提。要“按照十九大精神,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养老政策的真正落实。”二是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大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三是积极投入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大发展的基本保证。要“大力推进互联网+养老行动,建立各类平台,为老人们安度晚年提供更方便更及时更精准的服务。” 要“大力构建医养结合的体制机制,解决好老年人的治病问题,这就需要养老行业与医药卫生行业、社会保障方面紧密结合,走出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四是主动及时补齐补好短板,是推动养老服务业更大发展的关键环节。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何文炯在发言中提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既需要扩大资源来源,也需要优化配置。目前养老服务业存在供需矛盾和结构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提升资源动员能力、着力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清晰界定政府责任边界、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等手段和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当天下午,论坛分两个分会场举行,分别聚焦地方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理论思考。与会者认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重大挑战,应当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尊重老年人的需求,尊重产业发展的规律,积极调动全社会各方的力量,努力使老年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