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与你共黄昏,有人问你粥可温。截至去年年底,杭州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7.18万,占总人口数的22.16%。为了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幸福感,作为国家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杭州一直在努力。
4月16日,杭州召开全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总结暨老龄工作会议。改革试点开展两年以来,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一组组新鲜出炉的数据,一个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正在告诉我们答案。
全杭州建成老年食堂1176家
今年重点提升改造100家助餐服务点
中午11点,71岁的郭新光从送餐员手中接过午饭——红烧肉、韭菜炒豆干、虾皮冬瓜、咸菜豆腐,“菜不错,我喜欢的,谢谢啊!”这份饭菜,是她前一天向拱墅区米市巷街道锦绣食堂预订的,用的是杭州市政府统一向70周岁以上老人配发的手机。
郭新光是锦绣老年食堂的常客。天晴,她会步行去食堂吃饭,“饭菜很清淡,味道也不错。”碰到落雨,老奶奶就提前用手机预约送餐服务,“这样一份饭菜,我一个人吃足够了。”
因为独居,做饭成了难题。没有送餐服务之前,郭新广每天都要自己做饭,做一顿往往剩下好多,只能连着吃好几天。现在,她不仅可以顿顿吃上新鲜饭菜,还能在食堂里和老姐妹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吃有味道多了。”
郭新光笑眯眯地告诉记者,这个“手机”除了叫餐,还有挺多其他功能。“前几天,我还用这个手机喊人来帮我通下水道,速度快,态度也好。”
事实上,郭新光拿到的“手机”是一台智慧养老终端,既有基础性生活服务,也有“助急”、公益服务。杭州市民政局统计,目前已为老年人发放智慧养老终端11.6万台,执行紧急救助690次。今年,将重点探索“助医”“助浴”等市场化服务模式。
老年人点赞的助餐服务,已经形成规模化效应。目前杭州市建成老年食堂(助餐服务点)1176家,老人“吃上一口热饭”不再是难题。今年,杭州将进一步巩固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全覆盖,重点提升改造100家助餐服务点,培育扶持10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为老配送餐企业。
236家养老机构获医疗服务资源支持
今年将打造50家医养结合示范型照料中心
又是一个周五。早晨8点,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84岁的徐桂英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小孟来量血压喽!”
徐桂英口中的小孟是夕阳红居家养老生活护理员。独居、高龄、患有20多年高血压史,徐桂英成了街道“重点监测对象”。自从去年街道推出了健康管理云平台,居家养老员会定时上门来帮她量血压、测血糖。
和普通血压仪不同,小孟带来的智能医疗设备,能将数据传到家庭签约医生手机和健康管理云平台上,建立健康档案。“平台给老人设定了健康检测危险预警阙值,一旦数据出现异常,签约医生立刻就打电话来了。”
严仰郁是红梅社区家庭签约医生,他的签约居民中,超过50%都有高血压、高血糖病史。“以前有些病人不肯按时去医院检测,血压高了也不会告诉医生,现在我通过手机就能随时知道病情,及时处理。”
凭借系统创新的医养结合试点成效,去年闸弄口街道被评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也是杭州市唯一。除了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作用,医养结合也已经深入养老机构。
据统计,到去年年底,杭州市236家养老机构、1750家照料中心得到不同形式的医疗服务资源支持,以老年人为主体的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4.99%。
记者了解到,今年杭州将积极打造50家医养结合示范型照料中心,重点推进老年签约居民“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服务,积极支持养老机构开办或内设医疗机构。
进一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
今年新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8家
刚入住杭州市第三社会福利院时,徐奶奶是家属推着轮椅送来的。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更糟糕的是,老伴也处于长期看护下,记忆力不太好。
“要是按照传统模式,这两位老人会被安排到不同的楼里居住。”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护理有各种身体状况的老人,养老机构通常会将不同护理需求的老人安排在不同的区域和楼层里。
“我们想爸爸妈妈住在一起互相陪伴,但跑了很多家养老机构,都没有如愿。”老人家属说。后来他们打听到,市三福院在去年9月推出了家庭成员“同室安养”服务模式,更尊重老人的心理需求和过去的生活习惯。
市三福院特意尝试了新的照护模式,配备加强型的护理力量,以满足老人的生理和情感需求。目前已有十多对家庭在此入住养病。
最近还传来一个好消息:徐奶奶开始主动和人沟通,老伴的气色也好了很多。“我特别感动,能够和她住在一块儿。”情至深处,老伴落下了眼泪。
改革试点以来,杭州市养老机构已实现多元化发展。去年杭州新建养老机构34家,其中包括专业性强的高端养老机构。同时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目前已达57家,委托社会力量托管运营的照料中心达420家。
杭州市民政局透露,今年将继续推动机构社会化发展,全市将新增养老机构床位数2860张;进一步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快实施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全市预计新增公建民营养老机构8家。来源:新蓝网 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